近年來,青海省西寧、海東、黃南、海南等地在農牧交錯帶,積極探索種草養畜、草畜聯動、畜糞還田、循環利用、集約經營的發展模式,基本形成了資本運作、種草養畜、半舍飼半放牧飼養、規?;洜I的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,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了農牧交錯帶現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道路。
青海省充分發揮農牧交錯帶耕地、草場資源優勢,由15-30戶農牧民組建合作社,每戶入股資金5萬元左右,年終按入資、入畜、入草場、入耕地股份分紅。各地根據養殖規模加大扶持力度,安排支農資金10-20萬元,并協調解決金融機構貸款20-50萬元,加強標準養殖場圈舍、青貯窖、防疫和糞污堆積發酵場等基礎設施建設。
養殖方式主要以自繁自育和牛羊育肥為主,夏季放牧加補飼、冬春季實行設施圈養,規?;B殖比例逐年提高,平均每個合作社養殖羊1000-1500只、牛150-200頭,既有利于新技術推廣應用,也降低了養殖成本,提高了生產效益。其次,以民營企業為龍頭,通過土地、草場流轉發展規模養殖的發展模式,以企業自籌為主,銀行貸款和申請政府投入為輔,引導各類社會資本發展規模養殖場。
平均每個養殖場投資1200-1500萬元,目前西寧、海東、海西等地已建設類似養殖場30余家。各養殖場充分利用異地搬遷村空閑宅基地的資源優勢,采取飼草種植與天然草地放牧相結合,大力發展半放牧半舍飼養殖,推行糞肥還田和廢棄物循環利用。每個養殖基地平均建設一年生刈割飼草地3000畝、多年生人工草地3000畝,流轉天然草場5000畝,建設棚圈5000平方米以上,飼養良種肉牛1000頭以上、肉羊5000只以上,養殖技術規范,機械化程度高,有利于雜交繁育和新技術、新品種的推廣應用,規模效應逐步顯現。
|